1. 主页 > 知识解答

关于元宵节的介绍(有关元宵节的知识)

关于元宵节的介绍(有关元宵节的知识)

元宵节的来历简介10字左右

10字简介?回答这位同学的问题,看似简单实不易!但我依然试着答一下。请看十字左右的简介: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这也太简练了,必须解释一下:元宵节是来自于这一天的特殊时节,这一天是正月十五,是全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而月圆含有“团圆”之意,所以人们就在一元复始的月圆之夜,全家出动,一起赏月,其乐融融。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也越来越多。这一天便成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

简介问题答完了,但我还得多说几句,好给其他有更多有需要的同学作参考——

先说说元宵节的几个有影响的传说:

元宵节的来历与其时间节点密切相关,如果不是处在正月十五这样的月圆之夜,那么,就不存在“元宵”之说,因为“元”是“第一”的意思,“宵”是“夜晚”的意思,“元宵”就包含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当然,在历史传承过程中,人们都赋予这个日子更多的美好寓意,也就不断产生着美好的传说。

一是关于汉文帝的传说。相传汉惠帝驾崩之后,吕后一度篡夺了政权。吕后一死,精忠保汉的周勃、陈平等人合力扫除后患,于公元前179年拥刘恒为帝,这就是汉文帝。因为剪除吕后余党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二是关于天帝的传说。在很久以前,一只神鸟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天帝就让天兵天将在正月十五到人间去放火。天帝的女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于是,人们就在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正月十五晚上,天帝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从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各家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

再来说说元宵节的重要习俗——

一是吃元宵

经过长期发展,本是指“第一夜”的“元宵”也成为了一种元宵节的特殊食品,有的地方又叫“浮元子”“元宝”。这是由于元宵是圆形的,取“团圆”之意。人们相信,吃着元宵,一家人团团圆圆、健健康康。可见,元宵节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二是赏花灯

赏花灯和闹花灯是元宵节众多传统习俗中最精彩的内容。挂花灯、赏花灯、闹花灯的习俗兴盛于隋唐时期。在正月十五到来之际,街头巷尾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有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花灯引人注目。

三是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在元宵节这天,人们结伴出门赏花灯,出题者把事先准备好的带有谜语的字条挂在灯笼上,供游人猜谜语。这项活动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又符合节日气氛,所以一直传承了下来。

最后说一下歌咏元宵节的诗歌——

元宵节也被看作是我国古代的情人节。古代的少女平时是足不出户的,很难遇到心上人。只有在元宵节这一天,她们才可以出门去潇洒一回,于是也就给她们提供了幽会的机会。

宋代欧阳修在一首叫做《生查子·元夕》的词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这就是写少女对花前月下浪漫之情的向往与追求。这里的“元夕”就是“元宵节”的另一个名字。

再如,南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一词,也是写元宵节的,其中的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是写少男少女的美好情愫的。

最后送一首完整的元宵诗给大家,作者是明代的画家唐伯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这首诗写元宵之夜的盛况,其中也涉及男女情爱,值得细细玩味。

元宵节的介绍简短

正月十五元宵节走百病,尊重老传统,人寿年丰,寓意健康迎春天。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是北方人的叫法,南方人叫“汤圆”、“汤团”。按照我国民间传统习惯,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因为这些名字与“团圆”发音相近,所以就去团圆之意,借十五月圆之夜,希望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元宵节的简短介绍有哪些

元宵节的简短介绍有:

1、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2、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3、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5、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

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元宵节的介绍是什么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来源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