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房地产乱象(房地产彻底完蛋)
关于房地产企业的乱象,究竟该如何治理
我理解国家的管控的心情,也是出于为老百姓服务的宗旨,但是房地产监管陷入僵局。一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非常有力,不容忍房地产投资,另一方面,开发人员对买卖的意识很强,一些知名人士断言,房价不可能持续下跌,保持房价下跌没有任何好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要问,这种“战斗”是真的还是假的。
应对房价飞涨和民众不满的情绪出台的监管政策此政策选择了房地产投机者作为目标,方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深厚积累以及长期和短期问题的纠结,这些政策被误读为压抑房价,人们对房价的下跌抱有很高的期望,这使得房价下跌成为现实,一轮的调控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当前的这一轮监管仅关注房价,而不考虑更深层次的人口聚集和分散,资源分配,财富分配和市场机制,那么将难以永久解决。
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房价出现更大反弹引发更加严重的社会冲突,因此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混乱必须面临几个基本问题,比如人口畸形问题。近年来房价上涨最多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些城市为什么飞涨,这与人口特别是外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住房价格是人口的函数,当一个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当大量外国人口涌入时,房价的上涨自然是势不可挡的。
以北京为例在北京,越来越多的“蚁族”与人口的异常聚集有关。北京的自然条件再也不能承受这样的人口负担,而且已经存在越来越严重的资源和社会问题,但是奇怪的是,像这样的人越多,人数就越多。在广阔的内陆地区,人口大量外流,这种异常的人口聚集和分散状况已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和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资源分配错位。
七部委联手整治房地产乱象,此次整改能否“药到病除”
今天,手机推送一条“七部委联手整治房地产乱象”的消息,作为一个生活在西南一线城市无房又随时关注房价的人来说,第一反应自然是惊喜。国家真的要出手整治了?我买房有希望了?
点进文章,果然,我居住的城市,成都赫然在列。两年前回到成都,房子均价1万左右,而现如今的房价令人咂舌。两年前的全款,只能是如今的首付。虽然频繁出台限购政策,可房价依然只涨不落。与其说稳定,不如说在调控政策下稳定增长。
住宅高楼拔地而起,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却买不起房。面对房产乱象,比起气愤,我们更多的是无奈。攒好久的公积金想要使用时却被“婉拒”、买房时谈好的学区却在入住后“不存在”、通过中介卖房被扣押房产证、买房还需强制享受“额外服务”……
此次住建部等7部委的专项行动打击重点包括投机炒房、违法违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黑中介”和虚假房地产广告这四个方面。对在实施过程中发的违法行为及玩忽职守的部门和人员将严惩不贷。到底此次整治是否能斩草除根,我们拭目以待。
不管怎样,此次重拳整治是一个好的开端,给大部分人带来了希望。还是那句话,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让刚需的人买得起房、住得下才是根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能买得房,住得起房,再也不会因为房价望而却步。
整治房地产乱象的措施有哪些
一是打击操纵房价房租、捂盘惜售、捏造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抢房假象、哄抬房价、违规提供“首付贷”等投机炒房团伙。
二是打击暴力驱逐承租人、捆绑收费、阴阳合同、强制提供代办服务、侵占客户资金、参与投机炒房的房地产“黑中介”。
三是打击从事违规销售、变相加价、一房多卖、霸王条款、价格欺诈以及限制阻挠使用公积金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四是打击发布不实房源和价格信息、进行不实承诺等欺骗、误导购房人的虚假房地产广告。
七部门将如何整治房地产市场乱象问题
针对近期房地产市场乱象,为严厉打击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住建部会同中宣部、公安部、司法部、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等部门,将于7月初至12月底,在北京、上海等30个城市先行开展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
本次专项行动的打击重点包括投机炒房、房地产黑中介、违法违规房地产开发企业和虚假房地产广告等四个方面。
一是打击操纵房价房租、捂盘惜售、捏造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抢房假象、哄抬房价、违规提供“首付贷”等投机炒房团伙;二是打击暴力驱逐承租人、捆绑收费、阴阳合同、强制提供代办服务、侵占客户资金的房地产“黑中介”;三是打击从事违规销售、变相加价、一房多卖、霸王条款、价格欺诈以及限制阻挠使用公积金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四是打击发布不实房源和价格信息、进行不实承诺等欺骗、误导购房人的虚假房地产广告。
通知要求,各地要切实履行房地产市场监管主体责任,把打击侵害群众利益违法违规行为作为整治房地产市场乱象工作的重中之重,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整治措施,落实监管职责,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要广泛发动群众监督,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突出的典型案例要挂牌督办,及时公布查处结果。要加强政策解读,正面引导舆论,定期集中曝光违法违规典型案例。要强化督查问责机制,对专项行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从严惩处。对涉嫌隐瞒包庇、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部门和人员,坚决问责。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文来源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