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美丽人生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明犯强汉者这句话出自)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明犯强汉者这句话出自)

大家好,关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明犯强汉者这句话出自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是谁说的

陈汤。

陈汤(?—约前6年),字子公,汉族,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西汉大将。汉元帝时,他任西域副校尉,曾经假托圣旨,胁迫西域都护甘延寿出兵,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为安定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官至射声校尉、从事中郎,封关内侯,在长安去世。王莽掌权后,追谥陈汤为破胡壮侯。

陈汤与甘延寿的征战,结束了匈奴南北分裂的局面,稳定了汉朝的西北边疆,为汉王朝立下一大奇功。

扩展资料

背景故事

西汉时期陈汤给汉元帝的上书,是表明击退北匈奴郅支单于的功绩。

让他们知道,侵犯强大汉帝国的,逃得再远,也一定要诛杀。(这里的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蛮夷们明白,综合意思是:让蛮夷们明白,冒犯了强大的大汉的国家,即使再远,我们也一定会诛杀!)

原文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于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犯中华者,虽远必诛"原话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自西汉名将甘延寿和陈汤在攻灭匈奴郅支单于对汉宣帝的上疏中所说的。

翻译为:冒犯我强大汉朝的行为(言行或者侵犯),虽然远也要杀死你;打得你服气。

陈汤,原话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出处是《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你这句是后来改了的。

原文如下:

于是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谁说的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堪称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最为霸气的一句话,它激励鼓舞着无数的热血志士对入侵的异族实施坚决的打击。

那么,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又是谁的头颅成就了这句霸气的话呢?

秦汉时期,在我国北方的草原上,一个游牧民族——匈奴迅速崛起,他们时不时的南下侵扰中原的王朝,尤其是汉朝初期,就连强悍的汉高祖刘邦,也曾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围困于平城的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的马铺山)白登山上七日七夜,最后迫不得已依靠陈平奇计,才使双方握手言和。

后来,汉朝向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以换得边境地区的一时平安,但即使如此,匈奴仍是不时的侵扰西汉边境,让刘邦之后的几位皇帝头疼不已。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待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后,他不甘心大汉王朝被一个游牧民族如此侵扰,因而在准备充分后,派卫青、霍去病等名将统领汉军主动出击,对匈奴进行了沉重的打击,匈奴一时远遁。

但是,汉武帝时期,也并没有产生“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而且,在汉武帝死后,匈奴又回来了,继续侵扰着汉朝。

汉宣帝时期,大约在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虚闾权渠单于死,引起内部分裂,先后出现五位单于争立的情况,他们混战不断,最后发展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的相互攻伐。

为了得到汉朝的支持,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都送儿子到汉朝为人质,汉朝都接受了。

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附汉,是为南匈奴。郅支单于领导的匈奴为北匈奴。

郅支单于怨恨汉朝偏护呼韩邪单于而不帮助自己,他一方面阴奉阳违地向汉朝称臣,一方面在向西域发展自己的势力,他联合康居王,欺压乌孙国、大宛国,还困住汉朝使者江乃始等人并羞辱他们,这一切都对汉朝在西域的统治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汉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郅支单于派使者向汉朝进贡,顺便要求带入侍的儿子回匈奴,汉朝经过商议后,派遣司马谷吉去护送郅支单于的儿子回去。

御史大夫贡禹等人主张将侍子送至边塞就回来,但谷吉上书,愿亲送至单于王庭,以表示汉朝的信义。

然而,令汉朝没想到的是,等汉使谷吉到单于王庭后,郅支单于背信弃义,竟然杀了谷吉等人!

汉朝派遣三批使者到康居要谷吉等人的尸体,郅支单于困住使者并羞辱他们,自以为自己是西域大国,一时傲慢无比。

汉元帝即位后,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任命甘延寿为西域都护使,陈汤为副都尉,出镇西域。

陈汤为人机智、果敢,做事一向雷厉风行,当他到达西域后,看到郅支单于势力危及西汉对西域的控制,就马上提议发兵征讨郅支单于。

甘延寿说要先请示朝廷,但陈汤认为汉元帝软弱,身边又是一群胆小怕事的臣子,担心事情汇报上去没有结果,就决定先斩后奏,他假托皇帝的命令,调发西域城郭诸国兵及汉屯田吏卒4万余人,分成六队,准备向郅支单于进行打击。

甘延寿知道后,惊慌地阻止陈汤。陈汤发怒了,按住剑叱责甘延寿说:“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

甘延寿只好听从陈汤的意见。在陈汤的安排下,其中三队从南道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仓山总称),经大宛至康居;另三队由陈汤和甘延寿率领经北道入赤谷,过乌孙,进入康居界,至阗池(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伊塞克湖)西。

当时,康居副王抱阗率数千骑袭掠乌孙赤谷东,杀了千余人,抢了很多牲畜。陈汤令西域诸国兵击之,杀近五百余人,解救被俘民众五百余人,并获牛、马、羊作为军食。

随后,汉军进入康居界后,并围困都赖水上的郅支城(郅支单于在康居所筑城池)。

汉军在攻城过程中,就将郅支单于射伤,破城后,郅支单于受重伤而死。军侯代理丞杜勋斩取郅支单于首级,并找到二根节杖与谷吉等汉使带来的帛书。一共斩阏氏(单于妻之称号)、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余人,还有一千多人被俘后,分给出动军队的各属国的十五位王。

随后,甘延寿、陈汤向汉元帝上奏说出了下面这段话: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陈汤霸气地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并且,陈汤还表示,应该把郅支单于等人的头悬挂在西域的官邸间,用以昭示万里之外的人,让他们明白敢于违犯强大的汉朝,即使再远也一定要诛杀!

陈汤这一仗,一举稳定了西域的局势,此后数十年内,西域基本没有再发生什么大的混乱。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意思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意思是:对冒犯我强大汉朝的行为的人,即使再遥远也要诛杀。这句话出自班固的《后汉书》中的陈汤列传,原文内容:“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是陈汤在给汉元帝上书说明关于矫诏讨伐北匈奴郅支单于时说的,大致的意思是:应该把在这次战争中砍下的敌人首级悬挂在蛮夷的居住地,让这些人知道,凡是胆敢冒犯我大汉王朝的任何组织或者是个人,即使你在天涯海角,我们也一定要你付出惨痛的代价。

《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和明犯强汉者这句话出自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文来源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