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学(厦门大学美食推荐)
本文目录
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团队
《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陈晓卿是《Time Out》中文版、《天下美食》等报刊的美食专栏作者;执行总导演任长箴是纪录片《留住手艺》的执行总导演及《北京记忆》系列纪录片的主编,负责该片所有的拍摄场景和人物选择;总顾问为香港美食专栏作家蔡澜和上海美食专栏作家沈宏非。《舌尖上的中国》的配音解说人是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导演表演系副教授李立宏。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这部记录片定位于“高端美食类纪录片”,第一季只有7集,却耗费了13个月制作,镜头由中国70个不同地方采集而来。而第二季所涉及的美食区域更广泛,包含中国30多个省区市,甚至还包括新加坡美食。陈晓卿受访时表示他们剧组拍摄时都没有曝光自己是舌尖上的中国剧组的身份,并表示导演都要亲自都要吃遍中每一道菜。
《舌尖上的中国》中每一集都是由分集导演根据确立了的分集主题再去找寻符合主题的人物故事拍摄。当每个分集主题确立后,分集导演都需要经过3个阶段才会进行拍摄:第一个阶段是“文案写作”阶段,即分集导演看大量有关该主题的书、调查、并写文案;第二个阶段是“调研”阶段确定分集要有什么的美食需要拍摄;最后是根据单个美食去各个地方进行拍摄,并在拍摄地区寻找适合的人物以表达该种食物,承载这个地区的美食的人物故事拍摄。
舌尖上的中国高欣雅考上哪所大学了
该同学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
在《舌尖上的中国》家常一集中,高欣雅同学最终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
高欣雅同学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饰演了一位毛坦厂中学的女生。高欣雅的母亲是一位毛中陪读家长,为了女儿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在日常生活中想方设法地为女儿准备三餐,在女儿考前一天,母亲还做了一桌饭菜为女儿送行。
舌尖上的依兰
古城依兰除了名闻遐迩的人文历史以及自然风光外,美食上也独具特色,《舌尖上的中国》中依兰县就上榜了,可以说,依兰美食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高中在这里求学三年,大学毕业后又回这里工作,算起来,我在这个县城足足呆了25年,也算个本地通了。这些年来,吃过县城大大小小的众多饭馆,虽然本人缺少陆文夫笔下的美食家那样天赋异禀的味蕾,于美食文化来说完全是个门外汉,但是因为在漫长的岁月中见得多了,还是略有一些心得。
依兰本地美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满族饭店,三姓火锅还有老冰糕。
依兰是满族发祥地,以前这里满族很多,街上满族饭店不少。这些满族饭店和清真饭店一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满族饭店的牌匾底色一般是黑色的,讲究的门楣上还有木制对联,至于对联内容则五花八门,无一例外和吃有关系。这些对联对仗工整,用语讲究,有的还带有典故,仔细揣摩,韵味无穷。
至于满族菜,感觉和东北菜差不多,或者说东北菜本就是满族菜的衍生品。不过印象中满族菜没有东北菜那么“血腥”,比如,东北菜中的"杀猪菜“讲究一个鲜字,猪刚杀完,其身体就被五花八门地送上餐桌了,味道鲜倒鲜了,但总觉得带有一股血腥味,实在不忍下箸。
而满族菜,虽然也常常用猪肉做食材,但是味道四平八稳,很中和,深得中庸之道的精粹。有时候想,满族先人在这片白山黑水的土地上,以彪悍和孔武出名,但是吃的却是这样不温不火,真真挺奇怪的事!
以前满族饭店多,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也许,正因为太中庸,所以特色不突出,加之现在饮食业竞争激烈,开张的多,倒闭的也多,没有突出特色,在这快餐时代,很难吸引食客眼球,而满族饭店在这方面好像并不擅长,它们更适合慢慢悠悠细品的,所以衰落也是难免。
除了满族饭店,依兰美食还有一道招牌,那就是三姓火锅。依兰旧称三姓,据说徽钦二帝流放这里,虽说也带了厨子,但金人有令,他们不敢擅自烹饪。然而南胃北食,二帝吃不惯金人所做的那种半生不熟的野味,每每进食,苦不堪言,御厨便以给菜加热为名,用铜锅复而煮之。山珍野味煮其铜炉,代代相传竟成了依兰的一道绝妙的美食,吃起来芳香四溢、齿痕留香。只可惜,随着岁月的变迁,如今正宗的三姓火锅很少见了。
以前吃过一次正宗的三姓火锅,是在一个民房的二层小楼里。店主用铜火锅煮各种食材,既有牛羊肉,又有林区捎过来的众多野味野菜等,下面烧以木炭。火锅烧开了之后,咕嘟嘟冒着泡,和下面劈啪作响的柴火互相应和,像奏音乐似的,极其欢畅。大冷的冬天,此时室内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吃得可真是大快朵颐,留在记忆里印象深刻极了。只可惜那片平房前几年拆迁了,饭店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好像销声匿迹了,真真可惜!
依兰的老冰糕是当地非常出名的小食品,它的历史不知追溯到何时,但是在我记忆长河中,它却一直若隐若现,那么鲜活,那么分明。
小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在夏天最爱吃的零食就是冰棍了,那时候一根冰棍才5分钱,味道非常冰爽,还带有甜甜的奶油味,在炎炎的盛夏,吃起来真是沁人的凉,沁人的爽。而且吃完之后嘴里很正常,不像现在不少冰淇淋那样吃完嘴里不舒服。
我们小孩子嘴馋,一听见外面喊着卖冰棍的声音就心痒了,此时,若家长不给零花钱,我们也有办法,在鸡窝里摸出鸡刚下的蛋偷着去换冰棍。按现在经济学眼光来看,这是一笔很不划算的以物易物买卖,但是我们馋劲上来,可不管这么多。虽然万一被家长发现了,少不了挨骂,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干这种事,让家长防不胜防。
等到来县城上了高中,学校在郊外,离县城有一段距离,加上学习时间紧,所以来城里逛的机会并不多。每次来,一般都是大逛特逛,除了逛街中心的二百和百货大楼,就是满大街乱窜。在夏天,冰糕是每次来基本都要尝尝的。
那时候在现在的中央大街东段,和东顺城路交汇处那一段地方,隔几步就有个冰糕摊。摊位很简陋,用纱帐简易地围了一下,里面摆了几个桌子,再购置一些碟子,就可以营业了。店主从冰桶里用特制的工具把冰糕一块一块夹出来。夹出来的冰糕是一块块洁白的小圆球,在碟子里来回滑动,可爱极了。
记忆中的学生时代,那时候的夏天可是真的热,店家拴在电线杆上晒太阳的狗都热得吐出舌头来,直喘气。那时候一到中午,街上并没有多少人,估计要么午睡,要么躲在家里避暑呢,所以我印象中冰糕摊位一般也没有多少顾客。安静的环境中,我慢悠悠地吃着冰糕,慢悠悠地打发时光,店家在旁边发着呆,不知是困了还是有心事。就这样,记忆中静止的画面慢悠悠地飘过逝水流年。
以前北菜市那一块,现在的五国城路,有几家冰糕很出名,甚至无形中形成了品牌。昨晚去了一趟,这里环境挺好,食客也不少。点了一份冰糕,慢慢地品,觉得味道真的不错,入口之后,滑而不腻,既带有水果的鲜美,也有奶油的甘甜,虽然冰凉,却冰得恰到好处,温和不刺激,吃完之后嘴里还有余味。心想无怪乎生意这么好,顾客就是最好的口碑啊!
依兰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远不止以上说的三样,代表性的还有饼(丝饼、馅饼、筋饼)、石板烤肉等,限于本人才疏学浅,说得难免有疏漏甚至偏颇之处,欢迎大家指正补充!
舌尖上的中国二 三餐 李溪的女儿 叫什么
大别山深处,一群少年正在开启一场艰苦的跋涉。照顾女儿高欣雅的一日三餐,是李溪每天的任务,每年紧随高中毕业,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近千万人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毛坦厂中学,2万名学生,是安徽省最大的高考生源地之一,也是家长心目中的高考工厂,学习异常紧张,休息时间宝贵,有条件的家长选择陪读。
本文来源网络,未经允许,严禁转载